如果让你操刀写一款产品介绍文案,不仅要求接地气,还要有逼格能打动人,你该如何下手?
我想任何一个文案人,第一反应不是想有什么文案技巧,有哪些修辞手法。
等产品了解得足够深了,大家下一步应该会去找参照,看看是否有可借鉴的案例,对不对?我平时大多情况就是这么操作,除了花时间了解用户人群,大量的时间基本都在熟悉产品,看看过往收藏的案例。
对于产品文案,我的态度一直都是:洞察产品,描叙细节。现在大多产品文案都同质化严重,很多人喜欢通篇用各种形容词来提升文字逼格。但如果你把他文案里的形容词都去掉。马上就会发现无聊至极,实际上什么也都没说出来。
形容词不是不可以用,但如果不是很擅长用形容词,那尽量少用一点。一堆空泛的形容词带来不了什么文字的力量。
首先,可以增加用户信任度。越是细节的描述,撒谎成本就越高。
而且,有助于营造熟悉化场景。细节的描述能更快击中用户心中的熟悉认知,从而打动人。
另外,还能为用户带来具象画面感,避免抽象模糊的陈词乏味。
比如甲壳虫经典广告文案 Lemon(不良品):
这辆甲壳虫没赶上装船启运。
仪器板上放置杂物处的镀铬有些损伤,这是一定要更换的。你或许难以注意到,但是检查员克朗诺注意到了。
在我们设在沃尔夫斯堡的工厂中有3389名工作人员,其唯一的任务就是: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去检查甲壳虫(每天生产3 000辆甲壳虫;而检查员比生产的车还要多)。
每辆车的避震器都要测验(绝不作抽查),每辆车的挡风玻璃也经过详细的检查。大众汽车经常会因肉眼所看不出的表面擦痕而无法通过。
最后的检查实在了不起!大众的检查员们把每辆车像流水一样送上车辆检查台,通过总计189处查验点,再飞快地直开自动刹车台,在这一过程中,50辆车总有一辆被卡下“不予通过”。
对一切细节如此全神贯注的结果是,大体讲大众车比起其他车子耐用而不大需要维护 (其结果也使大众车的折旧较其他车子为少)。
我们剔除了柠檬(残次品);而你们得到了李子(合格品)。
甲壳虫的广告文案,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感。这则广告着重强调了车辆出场检查的苛刻、检查步骤的繁杂等细节......就是为了化解消费者购买时担心车辆质量不好的顾虑。
打动人心的力量往往都在细节中。文案越是描述细节,就越能够让你跟别人有所区别。不过在此之前,我们需要对产品非常了解,从头到尾的去了解产品,知道每一个细节。
包括产品的特征、功能、产地、价格组成、工艺、生产过程、使用场景、感官体验、员工的用心等等。我们需要融入其中,把每一个事实、每一个场景都记录下来。
如果你说产品没什么写的,也没什么新意,我倒是想到在文案圣经《创意之道》(The Copy Book)一书中,有这么一句话:
广告无法为一个人们不需要、不渴望拥有的产品塑造奇迹。
但是,一位有技巧的广告人可以将产品原被忽略的特点表现出来,激起人们拥有的欲望。
可见,只有彻底了解了产品,你才有希望超越陈词滥调的资料,去自由思考,获得洞见。
而如果对产品知之甚少,当然就写不出产品文案,更别提会走心!
写产品文案,一定是要看看Neil French的作品的。
对,芝华士那条霸道、傲慢、带着强烈鄙视气场的经典文案就是他写的。
这是一则皇家·芝华士广告
如果你需要看它的瓶子显然,你混错了社交圈
如果你需要尝一尝 说明你没有品尝它的经历
如果你需要知道它的价格 翻过这页吧,年轻人
......
幸好,等你有了品尝它的经历
你应该就买得起
如果还有人不知道这位被称为 “文案之神” 的硬核大爷,我简单介绍一下:
Neil French(尼尔·法兰奇),前奥美全球执行创意总监,一个嘴里永远叼着雪茄的男人。他生于1944年的英国伯明翰,学生时代的他是帮派老大,16岁被撵出学校。
之后每天在红灯区厮混,当过兵、做过斗牛士、干过房地产、干过讨债的、干过歌手、开过广告公司……最让人震惊的莫过于他还拍过色情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