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盘点今年的网络热词,“打工人”无疑强势登顶,相关话题微博阅读量15亿+、小红书浏览量161亿+、抖音播放量2530亿+,先天热搜圣体和强话题属性,让越来越多品牌把“打工人”作为营销热点。
麦当劳早八广告
让打工人分分钟崩溃
在北京朝阳门地铁站,麦当劳打出早八广告,一双从电脑里伸出的双手握着咖啡和汉堡,巨物装置的视觉冲击力极强,看不见人头和身体的打工人把地铁早八惊悚感拉满。
光是瞥一眼,就已经可以脑补出打工人奔命的“丧班路”:十个闹钟之后的早八点挤在脚不落地的地铁上,然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直奔公司打卡,再以光速解决掉手里的汉堡和咖啡后,最后打开电脑开始改第八版PPT,浓浓的社畜窒息感扑面而来......
细看电脑显示屏上的文案,更扎心了,“一杯麦咖啡,早八不崩溃”“早起的鸟儿有虫吃,早八的打工人麦美式”,押韵文案写得很好,但建议你下次别写了。
还没到工位呢,班味已经有了。网友调侃,打工人的怨气,第一次被具象化,这是死了也要爬出来加班的感觉?
面对这种对打工人公开处刑的广告,网友的嘴比AK47还能精准狙击,称这一“晦气早八打卡点”为麦门的不忠者封印之墓。“周一周一,灵魂归西”,在上进和上班之间选择上坟,甚至有种“死不瞑目”的感觉。
在阳气最重的地方,打出了班味最重的“阴间广告”,网友纷纷为麦当劳广告部的精神状态担忧。
广告的本意是为打工人提供一份高性价比的早餐,并试图通过文案触及早八人的痛点,引起情感共鸣来增强产品吸引力。但现实问题是,早八人的阳气早已被吸干,刚出地铁正赶着去打卡的社畜看到“早起的鸟儿有虫吃”“早八不崩溃”这类文案,分分钟都得崩溃,所以“早八”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带有用户负面情绪的,广告创意的前提是深入洞察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情绪。
连环夺命闹钟
“打工人浓度”爆表
和麦当劳广告堪比“卧龙凤雏”的,是日本地铁的这支闹钟广告。当你刚上演完和十个闹钟的顶级拉扯,一上地铁,看到这场景,脑瓜子直接嗡嗡嗡嗡。
来,上大图感受下扑面而来的压迫感。
除了地面通道,扶手、车顶,以及车身侧面的广告位上,也都被“连环夺命闹铃”占满,上看下看左看右看,360度为你沉浸式打造被上班闹钟支配的恐惧。
日本地铁到底和打工人什么仇什么怨?本来早起上班就够苦了,出门还要被社会摧残,“打工人浓度”爆表的广告,哪个社畜受得了?隔着屏幕血压都已经疯狂飙升,网友更是纷纷破防。
更破防的是,这居然是一个眼!药!水!广告,广告大意是:你不是真正的困,只是眼睛干涩。好好好,打工人早起设十个闹钟也起不来床,只是因为缺一瓶眼药水,这刁钻的创意角度,没个十年脑血栓,想不出来。
格力高碎嘴文案
伤害指数10000+
格力高包装广告,这生猛的土潮social文案,直接让打工人emo。
“我们会面临诸多挑战吗?”“脆皮打工人的我们会加薪吗?”“我们早八人有班味吗?” ,别问了,别问了,我回去加班还不行吗?
家人们谁懂啊,月薪三千的打工人看到这些问题,更难受了,网友真诚发问:格力高,你觉得自己很幽默吗?
广告可以接地气,但千万不能接地府,买个零食都要被灵魂拷问,烦人程度堪比过年碎嘴的亲戚,这广告是主打一个“伤害性越强,宣传效果越突出”吗?
这还不是更绝的,格力高这套广告玩的其实是“答案盲盒”,你不想面对问题?没关系,拆开包装,有惊喜,扎心程度直接buff加倍。
你问加薪,他说“先花时间提升自己”。
你问脱单,他说“苦果亦是果”。
你问泼天富贵,他说“请等下一轮”。
你问金矿,他说“不要勉强”。
确认过眼神
是工友们爱看的“打工人广告”
只是想借“打工人”的话题来提高关注,却没有真正触及消费者的心理和真实需求,甚至踩中了情绪的雷点,这样的广告,注定不能赢得消费者的共鸣和认同。
在情绪先行的时代,整点工友们爱看的打工人广告,也让品牌们看看什么才是正确的“打工人营销姿势”。
敷尔佳的电梯广告,纯净蓝底+几排文字的干净设计,让你在封闭的安静空间忍不住默默读完。
“广告是我们敷尔佳打的,但是我们又希望你错过这则广告”,一上来就是反传统广告的逻辑,立马抓住了好奇心与注意。“回家的归途”“明天的方案”“熬夜”“多睡懒觉”等等字眼,放大职场生活状态,直接触及都市打工人的真实痛点,深入消费者具象化生活场景的洞察,显得格外细腻贴切,极易引发情感共鸣。网友也纷纷表示“被触动到了”“有好感了”
“感谢领导允许我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这段广告文案”,这排小字简直是“真诚”的绝杀,让你觉得这不是一则广告,而是来自一个打工姐妹的关心。这也许真的是敷尔佳的一位职场打工人写的文案,如果是这样,那敷尔佳就是一个开放、真诚、有温度的企业。也或者这只是敷尔佳的一种广告创意手段,但如果是后者,更说明了这个品牌选择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,真实关心消费者的精神需求,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品牌沟通效果。
高德打车的地铁广告,化身打工人最强嘴替,成了上下班路上的情绪收容所。
“打工别上头,坐下消消愁”“打鸡血,不如坐着回血”“表现突出,别让腰椎突出”......一句句打工人金句,把情绪价值拉满,再配合软软的休息座椅装置,直接让职场牛马心头一暖。
宜家的这组广告,也是打工人广告天花板。
“同事甩的锅太重,要垫一下”。
“牛和马累了会知道休息,牛马累了会自己冲咖啡”。
“整顿不了职场,还不能整顿一下衣柜”。
当品牌试图以“打工人”的话题作为营销从而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,那么首要任务就是跨越简单的标签化思维,深入洞悉打工人的真实生活状态,准确把握其心理诉求与价值观,挖掘深层次的情绪共鸣点,才是这类营销出彩的关键。
其实,不光是针对“打工人”,聚焦于女性、母亲、00后等其他特定受众群的营销,共情力都是基础。消费群体的心理洞察,是解码时代情绪的关键所在,要想让受众群获取情绪的归属感,品牌需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,仅停留在表面文章,缺乏对目标群体深刻的理解与尊重,注定无法引起用户共鸣。